学术文化

发布时间:2022.11.08 18:12

  六十余载的不懈努力,数十万师生的默默耕耘,学校披荆斩棘、克难攻坚,铸就了诚信笃实、求是创新的治学精神,构建了特色凸显、争创一流的学科体系,培育了大师领军、团队协同的学术队伍,营造了自由自律、宽松宽容的学术环境,形成了学术至上、追求卓越的学术文化。

  诚信笃实、求是创新的治学精神。建校伊始,学校隶属行业部委领导,办学与行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,学科专业设置与学术研究以解决行业生产实践的突出问题为导向,形成了学以致用、诚信笃实的学术精神。改革开放以后,迎来了科学的春天,学校1978年被确立为全国重点大学,1989年建成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,1996年进入“211工程1998年成为教育部所属重点建设高校,朝着文、理、工、管多学科发展,逐渐从以教学为主向教学科研并重转变。学校在办学及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,广大师生坚守在学术研究第一线,不畏艰险、兢兢业业,为学校的学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近年来,学校为实现“两个一流”的目标,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,致力于学术水平的提升;诚信高尚的学术道德、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、求是创新的工作作风蔚然成风,诚信笃实、求是创新的治学精神深入人心并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。

  凸显特色、争创一流的学科体系。三校合并前,学校以建工建材、交通、汽车类的学科专业为主,经过合并后十五年的快速发展,形成以工科为主,涵盖工学、理学、文学、管理学、经济学、法学、哲学、历史学、教育学、医学、艺术学等门类。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、船舶与海洋工程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,材料学、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、轮机工程、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、材料物理与化学、材料加工工程、水声工程等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矿物加工工程国家重点(培育)学科,24个湖北省重点学科。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等1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,3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。学校遵循追踪前沿、重点突破、形成特色的发展思路,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,围绕关键领域、关键技术开展学术研究,并与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开展联合攻关。学校学术氛围日渐浓厚,国际声誉大幅提升,学术实力显著增强,材料学科、工程学科、化学学科和物理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%,学校两次入围英国《泰晤士报高等教育》亚洲大学前100名排行榜和世界大学前400名排行榜,是中国大陆入围的10多所高校中唯一非“985工程“211工程高校。

  大师领军、团队协同的学术队伍。近年来,学校坚持人才立校、人才兴校、人才强校,确立了业尽其人、人尽其才、才尽其用的人才工作理念,实施人才强校战略,构建人才工作新体系。全面实施人才队伍国际化战略,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,确定到2020年,教师队伍中具有国际知名大学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20%以上,教授队伍中按国际标准面向全球招聘的比例达到20%以上, 教师队伍中具有国外知名大学一年以上研修经历的比例达到50%。重点推进“15551人才工程,引领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,引进、培养了一批战略科学家、学科领军人物和教学科研拔尖人才,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。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,通过优秀人才引进计划、公派出国、学位提升、国内外进修访问、博士后研究、专业和技能培训、岗位培训、企业实践锻炼等途径,注重培养广大教师的卓越能力,重点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、科技创新能力、国际化能力和实践能力。目前学校聚集了一批名师学者,吸引并培养了一批年轻学者和优秀学生,形成强大的学术研究气场。学校多效并举,逐步形成了特色化、差异化、多样化的学术团队。姜德生教授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,实现本土院士零的突破。余家国教授入选2012年度最热门科学家,2014年被评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

  自由自律、宽松宽容的学术环境。学校遵循学术研究无禁区、课堂讲授有纪律,鼓励师生结合自身兴趣、优势在各自学科领域自主、自由开展学术研究。学校秉持尊重学术、教授治学的精神,建立了校院二级学术委员会、学位评定委员会、教学委员会、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的学术管理体制。学校设立了面向青年师生的自主创新基金、新进青年教师科研启动经费、引进人才科研启动经费、国家级科研项目科研配套经费等,出台了面向多学科、差异化的科研津贴制度,以及面向广大师生的多样化、多层次以奖励为主的激励制度,为师生注入持续的学术探索动力,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。

附件下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