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创新文化

发布时间:2022.11.08 18:10

  学校坚持以知识创新为基础、以技术创新为重点、以成果转化为突破口的科技创新原则,立足建材建工、交通、汽车三大领域,逐步形成了勇攀高峰、引领行业、宽容严谨、开放协同的科技创新文化。

  瞄准前沿、强化特色的科技创新理念。学校建校后坚持开门搞科研,科研工作逐步开展起来,12项科研成果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。会后学校制订了科学研究发展规划,努力把学校办成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。2000年以后,学校瞄准国际科技前沿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,面向三大行业重大需求,围绕新材料、智能交通、汽车新能源等关键领域,重点开展科学研究。学校致力于把学校打造成三大行业科技创新基地,为三大行业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,取得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,涌现出一批甘于奉献、艰苦奋斗、追求卓越、勇攀高峰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,搭建起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平台,形成明显的行业科技创新优势和特色。

  多元高效、宽容严谨的科技创新体制。学校尊重科学研究内在规律,区分不同学科特性,科学确定科研工作目标,实行年度考核与周期考核相结合的科技创新考核评价制度,制定系列科技创新管理及成果奖励制度,形成以激励为主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。科研项目实行“学校法人主体责任、院所监管责任、个人直接责任”的管理体制,给师生创造了宽松宽容、规范严谨的科技创新氛围。制定多元高效的科技创新激励制度,在奖励对象上,制定了面向全员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;在奖项设置上,制定了包括科研项目立项、获奖、专利及产业化等面向全面的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制度;在奖励导向上,突出重点、以点带面,着力调动创新主体积极性,全方位激发师生科技创新热情,全过程服务于师生科技创新。

  顶天立地、开放协同的科技创新平台。学校围绕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,大力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。1985年开始建设国家级计量认证单位、部级开放实验室材料研究与测试中,1987年国家批准建设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,1993年与俄罗斯科学院联合成立SHS技术研究中心,2008年国家批准建设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,2011年国家批准建设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,2014年国家批准建设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。目前学校在新材料、建筑材料、光纤传感、新能源、交通与物流、机电与汽车、信息和资源环境等领域建有25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基地,先后获批建立3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。与美国哈佛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建立4个联合实验室。2011年,学校进入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产学研战略联盟。

  引领科技、壮大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。学校研究领域不断拓展,科研条件逐步改善,人才队伍逐渐壮大,科研投入逐年增加,科技创新成果数量快速增长,科技创新成果水平明显提升。2000年以来,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41项,总经费4.7亿余元,其中重点及以上项目60项,国家社科基金88项,总经费1170万元,其中重点项目5项。近10年来,科研经费总量50多亿元,其中2014年年度科研经费7.14亿元,获专利授权总数3053项,其中 授权发明数2074项,授权实用新型数 941项,授权外观设计数38项。近5年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奖励12项,位居全国高校前列。在武汉中国光谷建有科技园,占地820亩,年产值在部属高校科技园排名中位居前列。2014年,学校高科技产业销售收入14.71亿元,2015年学校控股企业南华工业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。学校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,每年举办创新杯等各种科技竞赛活动,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,在各类学科和科技竞赛中屡获全国大奖,近5年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数1790余项,连续5年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湖北省挑战杯(创青春杯)。

附件下载: